不斷幸福論



 

教師節時,一位兩年前拿到博士學位的學生送了我兩本書,其中一本就是不斷幸福論 (Die Gluecksformel) (作者柯萊恩, Stefan Klein,是德國人)

學生希望老師幸福,我當然要乖乖聽從學生指示,仔細的閱讀這本好書。

抱著將分享幸福秘訣給格友的心情看這本書,讀完後發現我的摺頁密密麻麻 !

這下可好了! 我要怎麼在一篇文章中寫完這麼長的閱讀報告呢?

所以我決定依我自己的邏輯順序 (而非書中的順序),精簡的摘要重點,然後自己在部落格裡逐一慢慢實踐,讓自己越來越幸福!

畢竟光是看書並無法立即得到幸福的

 

至於諸位親愛的格友如果想多了解幸福的秘訣,還是要自己設法取得這本科普書來看囉!

 

幸福與腦部的關係

我認為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,在於作者在書中所寫的一切關於幸與不幸的事情,都是腦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,因此可信度極高。

而作者在文中以許多的實例來進行說明,因此更增加了閱讀的樂趣。

 

我對腦部結構並沒有太多的研究(也暫時不打算進行深入研究),因此盡量忽略專有名詞,只記錄我自己有興趣的部分。

 

我們的腦子裡有一塊掌管喜悅與幸福的獨立系統,而且即使到了成年,腦子也會繼續轉變。

我們對負面感受的體驗比正面感受來得強烈,對危機的懼怕強過尋找幸福的動力。我們很容易被悲劇感動,卻很難被喜劇片逗笑。

因此,不快樂會不請自來,但是快樂卻要努力而來

但是這是自然的安排,使我們的腦部有這樣的結構。因為藉著恐懼、憤怒與悲傷做為我們對外在危險的回應,我們將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,因而避免造成命運的危險。

 

但自然也安排了愉快的感受,來引誘我們進入符合期望的的情況。

 

似乎幸福有一些部分是基因遺傳的,但是基因不是宿命,身體內最容易因為環境刺激受到影響的,包括了 神經系統 的基因,而也正是這兩處在決定我們的幸福與不幸福。

 

大腦左側額葉比較強勢的人大多表現出自信而樂觀,但是也有研究顯示,兒童時期左側額葉比較強勢的小孩,會受到環境影響,而成為右側額葉比較強勢,反之亦然 (1)

 

總之,幸福是可以靠外在環境,練習得來的。

 

幸福的好處

感覺幸福的人當然會比較快樂,但是除此之外呢?

幸福感能提升智能,覺得幸福的人比較有創造力。

在教室裡覺得開心而且可以大笑的學生,比較容易學到東西。從工作中得到快樂的員工,比較有生產力。

感覺幸福的人比較長壽。

 

幸福與不幸福都是靠學習得來的

還好幸福是可以學習的,不要聽認自己受情緒或環境的擺佈

生活的藝術在於辨認出不幸福裡的幸福,而在幸福中看見不幸福,樂與苦並不相斥。

但是要記得,不幸福也同樣是會學習來的。

曾有實驗把兩組測試者分別放在噪音場合,但是一組按個開關就可以關掉噪音,另一組則是毫無辦法。接著再把他們帶進同一房間,這房間內有一個把手可以按掉噪音。於是原先可以按開關的那一組人可以很快找到開關並按掉噪音,但是原先莫可奈何的人,則是根本不去嘗試找把手,而選擇順從命運。

 

越早學會感知、控制並預測、處理自己情緒的人,越可以是個幸福的人。

我們無法改變天性,也沒有理由改變天性。我們只需要避免用錯或過度使用就好了。

 

如何變得更幸福?

三個重點:

1.    正面感受可以趕走負面的感受。

2.    沒有一種幸福能持續到永遠,但我們可以想辦法讓自己比從前多體驗到一些幸福時刻,並且讓每一刻的快樂都慢一點離開。

3.    重點不在於體驗了什麼,而在於體驗的過程。

 

期待使人快樂: 試著直接壓抑負面的感受,例如在不喜歡的通車環境中聽音樂,在剛上班時不要先投入工作,而是先喝杯咖啡,吃個香噴噴的牛角麵包。這樣做了以後,每次要上班時,腦部就會釋放出讓人感受喜悅的物質,使 愉快的期待 直接壓抑住怒氣。

 

追求多樣性與豐富性,變化使人快樂。腦部面對愉快的刺激時,很快就會變遲鈍。因此要安排讓自己輪流享受生活中的不同樂趣,就不會習慣於那些樂趣而變得遲鈍。

腦子在太忙或太閒的時候,注意力都無法集中。要讓孩子在學校或是大人在工作時能有好的表現,就要讓他們做符合能力的工作

 

集中精神,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時,幸福感會增加,這是因為腦中多巴胺的釋放增加,而它同時會讓反應與思考加速,比較有聯想力與創造力。

 

寫一本幸福日記,記錄下生活美好的時刻,會使注意力像鎂光燈一樣,聚焦在讓自己快樂的事物上。試著去探索、發現愉快的時刻,並且盡可能去描述這些美好時刻和自己的感受。

 

如何趕走憂鬱?

失去了某個人、某件事,或是沒有達成目標時,身體就會以悲傷來回應。沮喪是大自然的節約能源計畫,當我們覺得自己的力量減弱了,就會退縮、思考、檢驗自己---而最後通常能看得更清楚,也變得更強大,走出了灰暗。

但是假如悲傷成了常態,它會發展出獨立的生命,而遠離了它的原始起因。

 

在負面情緒產生的那一刻就控制住情緒,是絕對做得到的。有人相信,大發雷霆可以釋放怒氣,眼淚可以讓悲傷消逝~~這樣的想法已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,而且有害健康。

 

覺得寂寞或沮喪時,按摩身體會產生奇妙的效果。

 

讓停滯的腦動起來。忙碌時的腦會受到督促,也就沒有機會去糾結在晦暗的想法之中。

 

友誼,沒有人該感到孤單。

但是經常處不好的伴侶也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後果。如果你對另一個人缺乏好感,也無法逐漸培養好感的話,最好是結束這段關係。

 

另一個躲開憂鬱的方法,是運動。適度的為自己安排符合體適能的運動,可以在運動後帶來成就感。運動還可以直接改變腦部,促進新神經元的形成,使記憶力加強。

 

使用魯賓遜治療法,魯賓遜被放流到孤島時,列舉了他的幸與不幸:

不幸:我被沖到孤島上。

: 可是我還活著,不像其他同伴都已淹死。

不幸: 可是我偏偏是那個被選中來當最不幸的人。

: 可是也是我被選中逃離一死。

不幸: 我沒有衣服可以蔽體。

: 可是我身在熱帶地區,有衣服也幾乎穿不上。

 

魯賓遜最後得到這樣的結論: 比起地球上其他可能出現的一切情況,我在這樣的孤寂下都還能覺得蠻幸福的。

半杯水到底是半空還是半滿? 由你自己來決定。

所以可以嘗試分析自己生命中的幸與不幸,然後以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人生。

 

金錢與快樂的關係: 作者以Ingelhart and Klingemann(2000)研究來說明,在收入量表最底端的人,要獲得更多金錢才會讓滿意度增加。然而一旦跨過貧窮的門檻,富裕就和愉快感沒有多少關聯了(2)。一家比較高級的餐廳、比較豪華的汽車或是公寓所帶來的快樂,很快就會煙消雲散。

追求名利其實會降低生活滿意度。虛榮心很強的人,出現沮喪與焦慮的頻率也超出一般人。

 

用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的生活不會有多大幫助,人就該過自己的生活

 

結語

 

擁有做決定的自由,比實現了願望更有價值。

在通往幸福的路上,最重要的練習叫做認識自己

世界上有60億人口,也就有60億個通往幸福的方法

 

你通往幸福的方法是甚麼呢?

 

相關閱讀: 生命的時間學

 

1: 我在yaoyao(你腦內的兩個世界)()到一個20分鐘的小演講,恰好也是講大腦的結構及歡愉(盤涅)的感覺。只是裡面對左右腦的說明,好像和這本書中的又不盡相同。看來人類對於大腦的研究,還有很多未知。

 

2: 我上網找到一個相關資料,Dr. D. Angus (2008) 在他的 Income, Health, and Well-Being Around the World: Evidence From the Gallup World Poll 一文中,分析各國的生活滿意指數與GDP關係,如下圖所示。其中台灣的點我特別以紅點出,而趨勢線是我自己依照各點大略畫出的,沒有明確統計數據之依據,請參考就好。不過由圖看來,似乎生活滿意度的確和收入相關,只是隨著GDP值漸高,這個關連性會越來越趨緩。

詳見: www.gallup.com/poll/File/116113/Angus Deaton Gallup Poll Article.pdf

但是幸福不斷論的書中也指出,金錢和幸福只有相對關係,但沒有絕對的關係。印度南部有個喀拉拉省(Kerela),居民每個月平均所得不到40歐元(1600元新台幣),但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壓力遠低於其他較高收入國家貧民窟的人,所以平均壽命可高達74歲。而收入是他們六倍的巴西,平均壽命卻只有66歲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網銷美妝魔法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